一、書摘重點:
1. 哲學諮商師Raabe做了什麼?
2. 參與者的反饋。
二、八次團體哲學諮商書摘:
第三次團體:
1. 1) 分團體討論 不適當謬誤 與 可疑權威。
2) 請大家想像自己處在荒島上,要與大家 組成一個社區。
2. 1) 團體皆全神貫注。
2) 參與者們對自動說要當領導人的人,都有些不服氣,而選擇退出社區。各自分享退出理由。
第四次團體:
1. 1) 分享骨牌謬誤、訴諸武力或權威案例,並詢問團員有什麼想法?
2) 回到若在荒島討論,大家開始思考要邀請誰到這島上呢?(誰對我們社群有價值的好人?)
3) Raabe 將討論集中於我們要什麼樣的人?為一個好人的意義是什麼?
2. 1)
有個訴諸威脅案例:“你最好參加某個團體聚會,不然我們會將你踢出康復之家”
諮商師進一步邀請參與可思考,是否有更好方式來勸某人待在康復之家?
成員回應:“這是規定,當他們收容你的時候,你同意要照規矩生活。”----(典型成癮行為,所謂「外界」力量來決定我要做什麼!)。
成員回應:“你在這團體,可學到如何停止當個失敗者,笨蛋與酒鬼。”
2-3)
醫生、技工、女人,不要律師與不要有犯罪紀錄,等等的討論。
有人回應這種數千年以來都沒有解決的問題,不可能有什麼答案的。討論無法改變世界,有什麼意義呢?
Raabe 回應,
澄清議題與問題本身,對我來說即是有意義的。
在所做的選擇,選擇賴以為生的決定中,找出某些意義。
本人體悟:
1. 諮商師分享討論謬誤,討論組成荒島時如何分配角色,要邀請什麼人到荒島。確實促進夥伴去表達自己的觀點。
2. 本人也在思考,成癮者,或外控者,確實是有一個論述是,是外界問題,是外界在限制我。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