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加拿大哲學諮商師Raabe,《哲學諮商---理論與實踐》,個案研究三:團體哲學諮商的部分。剛好近期的我對於團體實務 與成癮的議題略感興趣。就來稍稍做一些書摘與分享。
二、Raabe所使用的團體哲學諮商方法的緣起與說明:
Raabe學習過兒童哲學(Philosophy for Children),他本次所帶領八次團體所使用的方法,則是因為參加過兒童哲學的探究團體(源於1980年,李普曼給兒童的哲學,紐澤溪發起者)。
何謂探究團體:鼓勵多種觀點,從不同觀點來看待問題。
參與者們(促進者和團體成員)可發展自己的想法、幫助彼此依賴他人想法、為自己觀點尋求理由、探索預設、獨立思考、發現、發明、解釋與批評的地方。
三、討論相關元素紀錄:
帶領團體對象:成癮者。
簡單定義:由於成癮者是被奴役的形式,處於受牽制、被主宰。因此針對成癮者我們可以重新思考何謂 “成為一個人”(to be a human being)。
成癮特徵:容易被立即性滿足與自控力低。
四、團體成員:
每次約20-40人,年齡20-60都有。黑人、白人、亞洲人、原住民都有。
成員背景:上過大學,不會讀寫,剛放棄針頭或毒品,流浪街頭或住在庇護所,有些人住在家裡。
共同:都沒有工作。多數人已成為家人的重擔
過程:每個人的自我認同,常常轉變,從自己是受害者,到現在認為自己是犯罪者。
五、目前想法:
本人對於成癮議題一直都挺有興趣的,表示成癮者大部分狀態都已喪失自控力,或者被這些成癮的事物所主宰(酒、毒、我還思考到是 別人的給予所造成成癮的對“依賴”上癮。等等)。
對個人來說可能就是無感,因為造成的是社會成本。但照常理來說,他們內心該是非常不開心的,因為無法控制自己,還要面對社會的眼光。
本人認為研究成癮,可以協助人去反思自身力量,或許從極端的案例中,幫助我們思考成癮所帶來的哲學意涵。即為何人選擇上癮?以及上癮與成為自己的差異與相似之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