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What is 「LOVE」?為什麼選擇滿足他人的期望來表達自己的愛?


關於我的想要不被滿足。腦中回憶起幼兒時想做什往往會被媽媽給遏阻,她對於我的想要,多半傾向或許可不用滿足的狀況,但媽媽是會照顧我的基本需求,我知道我母親是愛我的。

當我想要跟朋友出去玩,幼稚園想學習畫畫,或生活費想多拿一些零用錢等。但多半過多的慾望媽媽通常傾向拒絕我。或許是我選擇性記憶:內心認定媽媽忽略我的感受。

一種深刻的目的性手段的學習。直到國小階段,發現幾位同學成績優異即可得到老師認同後,我開始漸漸認為亦可利用挺會念書或模仿某些行為來獲得長輩認同。逐漸能理解若長成某種樣貌能得到別人的認同與肯定。例如:成績好、有才藝、靠外貌、靠成為同學眼中的好同學好朋友、擁有管理能力、符合老師需求與長輩需求。

一直以來都不認同如此做有什錯誤。身邊的人亦喜歡如此的我:有求必應。直到人生發生一些提醒後便開始思,感覺到快樂與我無關。往往獨自一人時,便缺乏動力。因不清楚自我的期待為何?(就撇除他人對我的期待來說),真心給自己肯定的次數?無比沮喪感湧現,我發現我無法肯定自己,同時更不想花時間去思考我自己我真正想要與需要的?以致於無法滿足我對自己的期待,以求進一步自我肯定。

近期的我正在思考的是?自己肯定自己比他人肯定自己來得重要嗎?或許理智上會說,當然自己肯定自己比較重要。但行為上往往還是後者。事實上,還是表示後者比前者重要。因行為還是最真實的內心狀態。那不選擇自我肯定原因為何呢?

1.     覺得很難。
2.     覺得沒有意義與不重要。
3.     覺得自我肯定不是愛,外求才是愛。自我肯定感覺不到愛。摸得到的碰得到才是愛。我習慣傾向認為:別人肯定我,別人符合我期望,擁有很多,以上才是愛。

進一步分析:
1.     自我肯定的後果:開始時會不習慣或感覺很少,因不知如何肯定自己?不太清楚標準為何?或許自我肯定有個方向,了解做此事,目的為何? 是否符合自己目標?
2.     別人肯定的後果:開始會立刻得到很多快樂,滿足他人往往目的明確,換句話說為較容易的。因滿足他人後,就沒有時間為自己了。久而久之,會覺得滿足他人是件好事,逐漸迷失自己。分不清楚,到底是為自己而做?還是為了自己的慾望而做。(慾望無窮無盡)

如果沒有過去的選擇怎會有後續的結果呢?一直在找尋的愛是真正的愛嗎?如果沒有看見真實的愛該長成什麼樣子?又該如何學習?又該如何實踐呢?
看見一個媽媽遇到小孩子要什麼就給他,當小孩一哭鬧就為了滿足他哭鬧的需求,就給小孩想要的東西,那真的是愛嗎?為何這樣不是愛呢?為何這樣的愛會讓一個人的人生走向負向的道路,到底在愛的議題上面出了什麼問題呢?

你知道你需要什麼?你知道你想要什麼?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諮商實務筆記----責怪他人

 一、前言 遇到不少來談者跟我分享他們的心情,常常在思考為什麼常常會有~ 「 別人應該 」、 「 為什麼他又? 」 、 「 他怎這樣 」 、 「 他怎這不受控? 」 、 「 他真是個大婊子? 」 、 「 他怎這樣得理不饒人, 我又沒欠他? 」 、 「 他為什麼要強迫我 」 、 「 我這樣對他,他怎這樣對我 」 、 「 這事情真難處理,他好煩 」 、 「 這人跟他講話怎這沒反應啊~ 」 、 「 這人教育小孩子的方式真不行 」 .....,抱怨人生真的有很多金句~你也有嗎?~~~~ 但沒關係,這都是人之常情,只是我們要不要繼續,或要調整?或繼續這樣也都是可以,畢竟人人很自由,我們可選擇~ 二、《這樣想就對了:哲學家教你破除11種負面像法》,第105頁談及~ 「 天災、人禍,以及其他各式各樣的悲劇,不斷挑戰我們追求永恆幸福的能力,但它們卻無法阻止我們培養自尊、尊重他人及發自內心對世界的敬意,讓我們超越痛苦、屈辱與疏離 」。 我自己很喜歡這句話,因為每一個人的心境與遭遇不同,感受到悲慘與悲劇的事件都不盡相同,很多時候會是責怪他人或責怪世界。 其中在本書的 第三章建立自尊:對治責怪,和大家分享三個自尋煩惱行為之一~ 「 責怪他人---都是他的錯===>如果是別人把事情搞砸或做錯了,那麼他就是一無是處的敗類或廢物。 」 本人心得:有時候會容易覺得別人不應該、別人不對,期盼別人是怎樣的。 三、若有上述狀況,大家看看以下的哲學思考名言,哪一句你適用?不適用就丟了吧!試用的話,有緣就翻翻書上上網,看看這些哲思裡面要跟你分享的,而你帶著你的自覺,思考看看你自己的想法與行動可以做怎樣調整?(或有緣在這邊分享更深入的) 以下參考書籍,頁129-136 第一帖:人類的價值和尊嚴是與生俱來的,請保護他。 評價他人的行為,而不是評價他人。用你選擇的道德理論來肯定別人的價值很尊嚴(康德、沙特、洛克、聖多瑪斯、阿奎納、亞里斯多德、柏拉圖)。 第二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為了你自己的平靜和幸福,別再咒罵他人:你若希望別人尊重、尊敬你,就要用同等的方式對待他人。(霍布斯)。 第三帖:習慣是不斷重複養成的,當然也就可以改變 將別人的道德特質視為是可以加以改變的習慣,而不是天生無法改變的性質(亞里斯多德)。 你服用哪一帖? 稍晚和大家分享第二帖解藥的哲學思維,看看你適用嗎? https://...

見不得別人好X看見別人痛苦而感到開心

酸葡萄心態大家都聽過吧~?那為什麼會有酸葡的心理呢?覺得別人好就顯得我們不好、和別人比較若自己沒有進步或看起來比對方厲害,就代表自己不好且不喜歡此感受,認為人和人間理所當然要比較。 另一個心態,看見別人痛苦而開心。其實這句話說起來不太合人性,確實和上面一種心態顛倒,前者是看見別人好而不開心,後者是看見別人不好而開心。記得曾經看過一個youtuber說,他只要心情差,他就會去網路上看些比他還慘的人發生什麼事情,他心情就變好了,他感到很療癒。沒有想到自己變好是建立在他人比我慘這件事情上面。 或許拋開對錯,人確實會有這些心態,那是為什麼呢? 最近有一種新的體悟,與其花時間與他人比較,比好比差,倒不如花時間和自己比。因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比也比不完的,若將自己的力氣放在與他人比較,不就常常一下子開心,一下子不開心,或者開心與否要建築在他人痛苦之上。何不自己比昨天自己更好就誇獎一下自己,自己比昨天自己差就反省一下自己。而且跟自己比擁有都有清楚的標準,感覺就不會像是變形蟲一樣,因人而異,因外境而異了。你覺得呢?

哲學諮商實務筆記(一) --- 團體模式(成癮者與成為一個人)

一、前言: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加拿大哲學諮商師Raabe,《哲學諮商---理論與實踐》,個案研究三:團體哲學諮商的部分。剛好近期的我對於團體實務 與成癮的議題略感興趣。就來稍稍做一些書摘與分享。 二、Raabe所使用的團體哲學諮商方法的緣起與說明: Raabe學習過兒童哲學(Philosophy for Children),他本次所帶領八次團體所使用的方法,則是因為參加過兒童哲學的探究團體(源於1980年,李普曼給兒童的哲學,紐澤溪發起者)。 何謂探究團體:鼓勵多種觀點,從不同觀點來看待問題。 參與者們(促進者和團體成員)可發展自己的想法、幫助彼此依賴他人想法、為自己觀點尋求理由、探索預設、獨立思考、發現、發明、解釋與批評的地方。 三、討論相關元素紀錄: 帶領團體對象:成癮者。 簡單定義:由於成癮者是被奴役的形式,處於受牽制、被主宰。因此針對成癮者我們可以重新思考何謂  “成為一個人”(to be a human being)。 成癮特徵:容易被立即性滿足與自控力低。 四、團體成員: 每次約20-40人,年齡20-60都有。黑人、白人、亞洲人、原住民都有。 成員背景:上過大學,不會讀寫,剛放棄針頭或毒品,流浪街頭或住在庇護所,有些人住在家裡。 共同:都沒有工作。多數人已成為家人的重擔 過程:每個人的自我認同,常常轉變,從自己是受害者,到現在認為自己是犯罪者。 五、目前想法: 本人對於成癮議題一直都挺有興趣的,表示成癮者大部分狀態都已喪失自控力,或者被這些成癮的事物所主宰(酒、毒、我還思考到是 別人的給予所造成成癮的對“依賴”上癮。等等)。 對個人來說可能就是無感,因為造成的是社會成本。但照常理來說,他們內心該是非常不開心的,因為無法控制自己,還要面對社會的眼光。 本人認為研究成癮,可以協助人去反思自身力量,或許從極端的案例中,幫助我們思考成癮所帶來的哲學意涵。即為何人選擇上癮?以及上癮與成為自己的差異與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