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學弟妹的提問2:....怎樣能夠保有自己呢?謝謝分享

提問:

我沒有什麼想問的,

不過很認同姊姊提到的“保有自己”,這可能是我們一生都在尋找跟追尋的吧!

回去也會自己想想,我自己是誰?

怎樣能夠保有自己呢?💪💪💪

謝謝分享


小小回應:

還記不記得會有一個時候/ 時刻的你,特別能自我肯定,感受到力量與自在,很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感到很喜悅,做那件事情的時候也不會受到別人的影響,雖然前進的過程中,會有很多外在聲音告訴你不要往前走。但這時候你其實很知道這是你要的,而且你能去為你做出那個選擇負責,那就去試試看吧。


充斥在現在社會中會有很多聲音,當然也包括自己的內在聲音,都是可以影響我們的選擇,但最終做出那個選擇的依舊是你自己,找到那個做出選擇的自己,而那一個選擇往往會帶給你真心的喜悅,嘗試去行動嘗試去探索並透過這樣過程去了解自己,而這時候的自己就可開始慢慢去堅持,那個堅持就是需要很大的決心,是會有考驗的。


而當你能做一件事情感到喜悅,就不要輕易放掉自己,好好守護自己吧!


就像我是一個從小到大還蠻懶惰的人,家裡都會將我把很多事情做好,所以養成了我許多惡習,長大之後我也是這樣,沒有修正,很多東西都亂放、賴床、或無法專注做好一件事情等等,但當我開始發現我一步步去修正這些壞習慣,練習早起、練習物歸原位、練習保養自己等等,開始不依附這些壞習慣時,我內心就會湧現很開心的喜悅感,這時候我就知道原來我是一個喜歡早起上班、喜歡乾淨、喜歡進步的自己(雖然慣性還是要不斷去克服),當有時候你知道做哪一件事情,哪一類事情你開始感到喜悅,是有別於本來習慣,調整的過程之中必然會不容易,但也會因著你的堅持而內心的喜悅感會愈來愈多。不斷地去嘗試,去努力,去了解自己,去堅持自己,都是會需要自己去覺察,而保有自己就是會需要去堅持的喔!


像我也很喜歡寫東西,透過文字去展現我的思想,只是我的表達能力沒有很好,但當我開始發現我很享受透由文字去展現我想說的,傳遞我的理念或影響別人時,而這件事情也是正向有意義的時候,我開始堅持去做,去練習,慢慢累積內心的喜悅,也逐漸發現是可以的,原來透由文字去感染別人的我是喜悅的,而我也享受其中,或許過去的我沒有很愛寫文章,沒有很愛思考,但我開始逐漸了解我自己之後,我從心出發去展現我自己,從心裡傳出來的喜悅,以及有動力去做好這件事情,我是為我自己而做,為我做這件事情而開心去努力,不為別人而做,而是為自己的喜悅而做,而且這件事情也真的能帶給別人一些些幫助,那就堅持下去吧~


或許過去的自己因為什麼原因讓自己距離要做的這件事情很遙遠,但只要真心想做,就必須去克服,因為真心想做一切都不難,但就是要嘗試與落實他,這就是保守自己的方式。


分享給你~


關於哲學諮商(邏輯基礎療法)


情緒=事件+評價


E情緒:

O事件:

R(評價/ 價值/ 想法):無法保有自己。


大前提:若發生事情,會無法保有自己。

事件:今天發生一件事情。

結果:無法保有自己(伴隨情緒)。


此篇主要針對 無法保有自己(評斷)這件事情想要修正,分享觀點喔!幫助自己做反思




photo from: https://pin.it/5eYDJui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諮商實務筆記----責怪他人

 一、前言 遇到不少來談者跟我分享他們的心情,常常在思考為什麼常常會有~ 「 別人應該 」、 「 為什麼他又? 」 、 「 他怎這樣 」 、 「 他怎這不受控? 」 、 「 他真是個大婊子? 」 、 「 他怎這樣得理不饒人, 我又沒欠他? 」 、 「 他為什麼要強迫我 」 、 「 我這樣對他,他怎這樣對我 」 、 「 這事情真難處理,他好煩 」 、 「 這人跟他講話怎這沒反應啊~ 」 、 「 這人教育小孩子的方式真不行 」 .....,抱怨人生真的有很多金句~你也有嗎?~~~~ 但沒關係,這都是人之常情,只是我們要不要繼續,或要調整?或繼續這樣也都是可以,畢竟人人很自由,我們可選擇~ 二、《這樣想就對了:哲學家教你破除11種負面像法》,第105頁談及~ 「 天災、人禍,以及其他各式各樣的悲劇,不斷挑戰我們追求永恆幸福的能力,但它們卻無法阻止我們培養自尊、尊重他人及發自內心對世界的敬意,讓我們超越痛苦、屈辱與疏離 」。 我自己很喜歡這句話,因為每一個人的心境與遭遇不同,感受到悲慘與悲劇的事件都不盡相同,很多時候會是責怪他人或責怪世界。 其中在本書的 第三章建立自尊:對治責怪,和大家分享三個自尋煩惱行為之一~ 「 責怪他人---都是他的錯===>如果是別人把事情搞砸或做錯了,那麼他就是一無是處的敗類或廢物。 」 本人心得:有時候會容易覺得別人不應該、別人不對,期盼別人是怎樣的。 三、若有上述狀況,大家看看以下的哲學思考名言,哪一句你適用?不適用就丟了吧!試用的話,有緣就翻翻書上上網,看看這些哲思裡面要跟你分享的,而你帶著你的自覺,思考看看你自己的想法與行動可以做怎樣調整?(或有緣在這邊分享更深入的) 以下參考書籍,頁129-136 第一帖:人類的價值和尊嚴是與生俱來的,請保護他。 評價他人的行為,而不是評價他人。用你選擇的道德理論來肯定別人的價值很尊嚴(康德、沙特、洛克、聖多瑪斯、阿奎納、亞里斯多德、柏拉圖)。 第二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為了你自己的平靜和幸福,別再咒罵他人:你若希望別人尊重、尊敬你,就要用同等的方式對待他人。(霍布斯)。 第三帖:習慣是不斷重複養成的,當然也就可以改變 將別人的道德特質視為是可以加以改變的習慣,而不是天生無法改變的性質(亞里斯多德)。 你服用哪一帖? 稍晚和大家分享第二帖解藥的哲學思維,看看你適用嗎? https://...

見不得別人好X看見別人痛苦而感到開心

酸葡萄心態大家都聽過吧~?那為什麼會有酸葡的心理呢?覺得別人好就顯得我們不好、和別人比較若自己沒有進步或看起來比對方厲害,就代表自己不好且不喜歡此感受,認為人和人間理所當然要比較。 另一個心態,看見別人痛苦而開心。其實這句話說起來不太合人性,確實和上面一種心態顛倒,前者是看見別人好而不開心,後者是看見別人不好而開心。記得曾經看過一個youtuber說,他只要心情差,他就會去網路上看些比他還慘的人發生什麼事情,他心情就變好了,他感到很療癒。沒有想到自己變好是建立在他人比我慘這件事情上面。 或許拋開對錯,人確實會有這些心態,那是為什麼呢? 最近有一種新的體悟,與其花時間與他人比較,比好比差,倒不如花時間和自己比。因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比也比不完的,若將自己的力氣放在與他人比較,不就常常一下子開心,一下子不開心,或者開心與否要建築在他人痛苦之上。何不自己比昨天自己更好就誇獎一下自己,自己比昨天自己差就反省一下自己。而且跟自己比擁有都有清楚的標準,感覺就不會像是變形蟲一樣,因人而異,因外境而異了。你覺得呢?

哲學諮商實務筆記(一) --- 團體模式(成癮者與成為一個人)

一、前言: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加拿大哲學諮商師Raabe,《哲學諮商---理論與實踐》,個案研究三:團體哲學諮商的部分。剛好近期的我對於團體實務 與成癮的議題略感興趣。就來稍稍做一些書摘與分享。 二、Raabe所使用的團體哲學諮商方法的緣起與說明: Raabe學習過兒童哲學(Philosophy for Children),他本次所帶領八次團體所使用的方法,則是因為參加過兒童哲學的探究團體(源於1980年,李普曼給兒童的哲學,紐澤溪發起者)。 何謂探究團體:鼓勵多種觀點,從不同觀點來看待問題。 參與者們(促進者和團體成員)可發展自己的想法、幫助彼此依賴他人想法、為自己觀點尋求理由、探索預設、獨立思考、發現、發明、解釋與批評的地方。 三、討論相關元素紀錄: 帶領團體對象:成癮者。 簡單定義:由於成癮者是被奴役的形式,處於受牽制、被主宰。因此針對成癮者我們可以重新思考何謂  “成為一個人”(to be a human being)。 成癮特徵:容易被立即性滿足與自控力低。 四、團體成員: 每次約20-40人,年齡20-60都有。黑人、白人、亞洲人、原住民都有。 成員背景:上過大學,不會讀寫,剛放棄針頭或毒品,流浪街頭或住在庇護所,有些人住在家裡。 共同:都沒有工作。多數人已成為家人的重擔 過程:每個人的自我認同,常常轉變,從自己是受害者,到現在認為自己是犯罪者。 五、目前想法: 本人對於成癮議題一直都挺有興趣的,表示成癮者大部分狀態都已喪失自控力,或者被這些成癮的事物所主宰(酒、毒、我還思考到是 別人的給予所造成成癮的對“依賴”上癮。等等)。 對個人來說可能就是無感,因為造成的是社會成本。但照常理來說,他們內心該是非常不開心的,因為無法控制自己,還要面對社會的眼光。 本人認為研究成癮,可以協助人去反思自身力量,或許從極端的案例中,幫助我們思考成癮所帶來的哲學意涵。即為何人選擇上癮?以及上癮與成為自己的差異與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