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步驟說明:
哲學諮商師在面對來談者時,會和來談者一起發現許多來談這的 非理性想法與預設。一般來說人不會僅有一個執念(非理性的想法),可能有很多個。
如何找到這些非理性想法呢?
從生活事件中,發現自己有情緒地方,每個情緒都可以找到自己背後對事件的想法,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些想法是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
舉例:
情緒(E)=事件(O)+非理性想法(R)
1. 沮喪= 嘗試新的提案後,廠商依舊不買單+ 嘗試很多次我也做不到。
2. 焦慮= 要做一件事情時+害怕失敗/不能失敗。
3. 害怕= 失敗 +覺得自己不好。
我們可確認到目前找到的非理性想法有3個,依上面的順序我們一一來分析,
第一個:
發生的事情(O):嘗試新的提案,廠商不買單。
情緒(E):沮喪
問自己為什麼對 事情(O) 感到情緒(E) 呢:問自己為什麼對 嘗試新的提案,廠商不買單,感到 沮喪呢? 我就是怎樣嘗試就是做不到我要的。
所以我們可以說情緒的組成,是等於事件+對事件的詮釋
公式---->E=O+R
E(沮喪)=O(嘗試新的提案,廠商不買單)+R(我就是怎樣嘗試就是做不到我要的)。
那我們來分析下,如何找到情緒背後的非理性想法呢?
情緒 等於 事件+ 對事件的詮釋
若 發生某事,則 我對事件的詮釋也在,所以若O,則R。
若O,則R。
若 O
則 R
若 嘗試新的提案,廠商不買單,則我就是怎樣嘗試我都做不到。
因此可以覺察到自己思考邏輯上的普遍性前提(預設):
我只要嘗試事情一失敗,就是表示 我做不到。
第二個:
發生的事情(O):我在嘗試做一件事情。
情緒(E):焦慮
問自己為什麼對 事情(O) 感到情緒(E) 呢:問自己為什麼對 嘗試做一件事情,感到 焦慮呢?因為我不允許自己失敗。
所以我們可以說情緒的組成,是等於事件+對事件的詮釋
公式---->E=O+R
E(焦慮)=O(嘗試一件事情)+R(我不允許自己失敗)。
那我們來分析下,如何找到情緒背後的非理性想法呢?
情緒 等於 事件+ 對事件的詮釋
若 發生某事,則 我對事件的詮釋也在,所以若O,則R。
若O,則R。
若 O
則 R
若 嘗試一件事情,則我就是不允許失敗。
因此可以覺察到自己思考邏輯上的普遍性前提(預設):
我只要嘗試事情,就是不能失敗。
第三個:
發生的事情(O):做報告,不被主管接受。
情緒(E):害怕
問自己為什麼對 事情(O) 感到情緒(E) 呢:問自己為什麼對 做報告不被主管接受,感到 害怕呢? 我就是不夠好。
所以我們可以說情緒的組成,是等於事件+對事件的詮釋
公式---->E=O+R
E(害怕)=O(做報告不被接受)+R(我不夠好)。
那我們來分析下,如何找到情緒背後的非理性想法呢?
情緒 等於 事件+ 對事件的詮釋
若 發生某事,則 我對事件的詮釋也在,所以若O,則R。
若O,則R。
若 O
則 R
若 做報告不被接受,則我就是不夠好。
因此可以覺察到自己思考邏輯上的普遍性前提(預設):
我的行為只要不被接受,我就是不夠好。
這3個前提都是要處理的,大家覺得那個前提更根本?
則可以與來談者先處理,可以徵詢來談者。
實務上該問來談者想先處理哪個?準備好處理那個?
但哲學諮商師需要注意到,他可能有其他前提 等待處理的。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