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1的文章

哲學諮商:邏輯思考與批判思考

最近一直在提倡與跟學生分享, 關於生命中所發生的情緒事件與不開心的事件, 若自己發生一件事情,則感覺如何 ( 或評價如何 ) 開始將諮商現場的一對一對話,轉向陪伴來談者開始去覺察幾個元素   發生甚麼事情? 產生甚麼情緒? 為什麼對這件事情產生情緒?   其實一般的理情療法已有相關的論述與技術,是非常專業的。   至於哲學諮商重視的是 事情與評價之間的邏輯關係 「發生什麼事情,則我的評價 現在發生某事, 則我的評價」 而不是著重於 「事件與評價」,帶來「情緒」的因果關係   1.   哲學諮商看重人類對事情掌握真實的程度亦重視人類的評價,關於善的討論。 2.   不同的事情,則可有不同接近事實的程度; 3.   面對不同的事情,則也會有不同評價。 4.   最後,什麼事情,則該有什麼價值觀,則會是一個重要的討論。     哲學諮商師專業性建立: 1. 對來談者想法的掌握,即他若發生什麼事件,則導致什麼樣的評價,此邏輯性掌握的能力、 2. 以及讓來談者意識到自己的邏輯,情緒背後的推理。 3. 因此來談者與諮商師能夠對話建立在掌握到來談者的推理邏輯,進一步進行辯證與討論。 4. 哲學諮商師的真、善的相關理論的掌握度與詮釋能力,包含讓來談者理解之能力。 5. 引導個案覺察到自己思想上的謬誤、調整與行動。 ( 即諮商師的批判思考能力,但不傷害來談者 ) 6. 來談者意識到跟他做得道是兩件事情,諮商師最終需要引導來談者能做出行動,可參考許多行動策略。                        

自己到底是什麼🤔

關於自己 人會如何說自己?感受到自己?活出自己而不是別人的想法? 又為什麼人要活出自己? 從小的行動若僅能聽丶服從,何謂有屬於自己的行動? 若讀書是為了分數,那跟自己的關係是?有好的高中、大學、出路? 有時候不得不承認自己確實是選擇沒有了自己,因爲選擇被決定,這決定是他人願意的、認同的,而自己也覺得安全的,但代價是沒有了自己的想法丶判斷丶思考丶感受丶行動,或許確實是能應付某些人,但久了之後自己變成複製人丶應聲蟲、只能等待别人的口號。 若淘空這些他人丶依賴丶指令等,則會沒有自己的想法丶行動,因不習慣找自己的想法丶自己解決問題丶以及自己感受自己的感受。 自己的生活日常丶自己的評價丶自律能力、自己能養活自己,能踏實經營自己的人生,就算別人的爽日子與方法是自己也想要,都該問問自己,真心想要嗎?還是誤會什麼了?是欲望還是以為? 自己的選擇是自己的,被慣性牽著走,也是自己選的。所以,清楚知道自己的選擇結果,理性的檢視是看到自己的因應人生之道,能有足夠意識來面對慣性的文本,不管演那個劇本,皆是自己的選擇。 無意識慣性生活 意識到慣性生活 認知失調(拉扯) 理與行動ㄧ致 自控能力,常做自己內心會開心的事

一個事件的很多面

每個人看世界都是不同的區塊不同的顏色, 有些人看事情都是繽紛的, 有些人則不是, 但問題出在哪裡呢? 唯有調整自己是唯一的樞紐, 自己是這世界的主宰,一直都是 . 若凡事皆有因,則該問什麼造就了現在的自己。

遇到女性強勢者的害怕

案例: 情緒(害怕) = 遇到比我兇的人 + 覺得自己不對。 繼續找原因: 不夠好 / 不知道能反駁什麼 / 自己僅有被罵的份 / 不知道要說什麼 / 覺得自己很沒用 / 就是沒用才會被罵 / (難過)衍生~自己是沒有價值的 邏輯規則: 若遇到比我兇的人,則覺得自己是沒用。 現在遇到比我兇的人, 則覺得自己沒有用(不然他幹嘛罵我!) 反駁: 證據:被罵可能會有部份能力不好!例:工作部份 . 反例:被媽媽罵不代表自己沒有價值 . 換位:受虐兒,該是要保護自己,而不是自虐 . 長遠:長遠看是會遇到爆走的人,他罵我未必真的符合事實 . 解藥: 被別人評斷,僅代表對方判斷,不與自己價值有關 若被罵,僅代表對方價值觀,不代表我的! 因此,下次被罵,只代表他的立場,我尊重他! 行動 遇到任何人的觀點,都保持中立,他有他的,我有我的!先心理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