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現自己

很多時候是傷心的,因為事實是如此,當我們長成某個樣子,在往前走的同時,並不是那樣的容易,只能hold住自己的樣態,不至於讓自己變形,嘗試去前進、去落實自己,其實總會有方法的,當你願意去嘗試的時候,至少是在擴展,而不是在停滯或屈就!

當我知道我自己的核心(我知道怎麼樣做,自己會最自在、最快樂、且是靠自己的力量前進與自己反饋給自己時)這由內而外的自我肯認機制是自給自足的。

往往卻是很陌生於如此的方式,沒有習慣用這樣自我接近的方式與自己相處,往往做了些什麼,總僅是為了別人的肯定,或滿足世俗價值。而為何是沒有是為自己而做的,問問自己滿意了沒?其實自己和自己的這一條線是最該優先被滿足的

1.  知道自己要做一件事、目的(要找找);

2. 行動;

3. 體悟、體察、感悟、心得都好;

4. 問問自己滿意嗎?肯定自己的努力;

5. 下次可以再努力的地方!

對人類來說,也對我來說「自我實現:為自己目標努力、行動、自我肯定、體悟、反省、再更好」這不是條習慣的路

多半做某件事,慣性是外求認同的、為別人的目標而做。

慣性一向皆是最難修正的。

且當我們不知道為什麼要修訂?且又常常被外在制約同時,要跳脫本來就很難。

持續不斷地意識到自己要的,為自己而活,唯有如此屬於自己的光,才不會滅。

|案例·CASE |

小明是位可愛的小朋友,喜歡做很多種的學習,在眾多媽媽提供給他的多元才藝裡面,其實有他最喜愛的,他也常常想多所鑽研,他也很享受接觸這項才藝時的過程。他喜歡烹煮東西,研究吃的。其實他的母親給予他充份多元的探索,而小明也找到他愛的事物:烹飪。這也是他探索到自己的一部份,我們總能在我們的經驗中去了解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這樣的持續探索自己的方式是要持續不斷進行的。


| 哲學諮商分享|

1  . 情緒背後的原因

    情緒E(悶)=事件O( 日常生活)+評價R( 沒有真正快樂)

2 . 情緒中找 邏輯

    若O則R (伴隨情緒:悶)

    若在日常生活(O),則沒有真正感受到快樂(R). 

    表示只要生活就都不開心與悶。

3 再往後挖更深的三個想法?

   1)想要生活快樂

   2)快樂很重要

   3) 沒有快樂人等於死亡

    

4 找解藥

   思路:何謂快樂?

   如何定義「快樂」?

   1)外界的如我所預期

   2)努力有所獲

   3)持續滿足自己內心的目標,跟自己比

   4)其他

你接近哪個?

5 解藥(哲思)分享:

有人說快樂是知道自己要什麼,持續努力去達到,不斷嘗試與肯定自己的路上,允許自己犯錯,允許自己嘗試,在這條自我肯認的路上,自己是自己最棒的導師!




From https://pin.it/5JmSO2R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哲學諮商實務筆記----責怪他人

 一、前言 遇到不少來談者跟我分享他們的心情,常常在思考為什麼常常會有~ 「 別人應該 」、 「 為什麼他又? 」 、 「 他怎這樣 」 、 「 他怎這不受控? 」 、 「 他真是個大婊子? 」 、 「 他怎這樣得理不饒人, 我又沒欠他? 」 、 「 他為什麼要強迫我 」 、 「 我這樣對他,他怎這樣對我 」 、 「 這事情真難處理,他好煩 」 、 「 這人跟他講話怎這沒反應啊~ 」 、 「 這人教育小孩子的方式真不行 」 .....,抱怨人生真的有很多金句~你也有嗎?~~~~ 但沒關係,這都是人之常情,只是我們要不要繼續,或要調整?或繼續這樣也都是可以,畢竟人人很自由,我們可選擇~ 二、《這樣想就對了:哲學家教你破除11種負面像法》,第105頁談及~ 「 天災、人禍,以及其他各式各樣的悲劇,不斷挑戰我們追求永恆幸福的能力,但它們卻無法阻止我們培養自尊、尊重他人及發自內心對世界的敬意,讓我們超越痛苦、屈辱與疏離 」。 我自己很喜歡這句話,因為每一個人的心境與遭遇不同,感受到悲慘與悲劇的事件都不盡相同,很多時候會是責怪他人或責怪世界。 其中在本書的 第三章建立自尊:對治責怪,和大家分享三個自尋煩惱行為之一~ 「 責怪他人---都是他的錯===>如果是別人把事情搞砸或做錯了,那麼他就是一無是處的敗類或廢物。 」 本人心得:有時候會容易覺得別人不應該、別人不對,期盼別人是怎樣的。 三、若有上述狀況,大家看看以下的哲學思考名言,哪一句你適用?不適用就丟了吧!試用的話,有緣就翻翻書上上網,看看這些哲思裡面要跟你分享的,而你帶著你的自覺,思考看看你自己的想法與行動可以做怎樣調整?(或有緣在這邊分享更深入的) 以下參考書籍,頁129-136 第一帖:人類的價值和尊嚴是與生俱來的,請保護他。 評價他人的行為,而不是評價他人。用你選擇的道德理論來肯定別人的價值很尊嚴(康德、沙特、洛克、聖多瑪斯、阿奎納、亞里斯多德、柏拉圖)。 第二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為了你自己的平靜和幸福,別再咒罵他人:你若希望別人尊重、尊敬你,就要用同等的方式對待他人。(霍布斯)。 第三帖:習慣是不斷重複養成的,當然也就可以改變 將別人的道德特質視為是可以加以改變的習慣,而不是天生無法改變的性質(亞里斯多德)。 你服用哪一帖? 稍晚和大家分享第二帖解藥的哲學思維,看看你適用嗎? https://...

見不得別人好X看見別人痛苦而感到開心

酸葡萄心態大家都聽過吧~?那為什麼會有酸葡的心理呢?覺得別人好就顯得我們不好、和別人比較若自己沒有進步或看起來比對方厲害,就代表自己不好且不喜歡此感受,認為人和人間理所當然要比較。 另一個心態,看見別人痛苦而開心。其實這句話說起來不太合人性,確實和上面一種心態顛倒,前者是看見別人好而不開心,後者是看見別人不好而開心。記得曾經看過一個youtuber說,他只要心情差,他就會去網路上看些比他還慘的人發生什麼事情,他心情就變好了,他感到很療癒。沒有想到自己變好是建立在他人比我慘這件事情上面。 或許拋開對錯,人確實會有這些心態,那是為什麼呢? 最近有一種新的體悟,與其花時間與他人比較,比好比差,倒不如花時間和自己比。因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比也比不完的,若將自己的力氣放在與他人比較,不就常常一下子開心,一下子不開心,或者開心與否要建築在他人痛苦之上。何不自己比昨天自己更好就誇獎一下自己,自己比昨天自己差就反省一下自己。而且跟自己比擁有都有清楚的標準,感覺就不會像是變形蟲一樣,因人而異,因外境而異了。你覺得呢?

哲學諮商實務筆記(一) --- 團體模式(成癮者與成為一個人)

一、前言: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加拿大哲學諮商師Raabe,《哲學諮商---理論與實踐》,個案研究三:團體哲學諮商的部分。剛好近期的我對於團體實務 與成癮的議題略感興趣。就來稍稍做一些書摘與分享。 二、Raabe所使用的團體哲學諮商方法的緣起與說明: Raabe學習過兒童哲學(Philosophy for Children),他本次所帶領八次團體所使用的方法,則是因為參加過兒童哲學的探究團體(源於1980年,李普曼給兒童的哲學,紐澤溪發起者)。 何謂探究團體:鼓勵多種觀點,從不同觀點來看待問題。 參與者們(促進者和團體成員)可發展自己的想法、幫助彼此依賴他人想法、為自己觀點尋求理由、探索預設、獨立思考、發現、發明、解釋與批評的地方。 三、討論相關元素紀錄: 帶領團體對象:成癮者。 簡單定義:由於成癮者是被奴役的形式,處於受牽制、被主宰。因此針對成癮者我們可以重新思考何謂  “成為一個人”(to be a human being)。 成癮特徵:容易被立即性滿足與自控力低。 四、團體成員: 每次約20-40人,年齡20-60都有。黑人、白人、亞洲人、原住民都有。 成員背景:上過大學,不會讀寫,剛放棄針頭或毒品,流浪街頭或住在庇護所,有些人住在家裡。 共同:都沒有工作。多數人已成為家人的重擔 過程:每個人的自我認同,常常轉變,從自己是受害者,到現在認為自己是犯罪者。 五、目前想法: 本人對於成癮議題一直都挺有興趣的,表示成癮者大部分狀態都已喪失自控力,或者被這些成癮的事物所主宰(酒、毒、我還思考到是 別人的給予所造成成癮的對“依賴”上癮。等等)。 對個人來說可能就是無感,因為造成的是社會成本。但照常理來說,他們內心該是非常不開心的,因為無法控制自己,還要面對社會的眼光。 本人認為研究成癮,可以協助人去反思自身力量,或許從極端的案例中,幫助我們思考成癮所帶來的哲學意涵。即為何人選擇上癮?以及上癮與成為自己的差異與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