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8的文章

我的10分鐘(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雷)

那天下班,七點三十分,突然閃過有一部很想看的電影, 剛好滑手機,看七點四十分有一場次。 我問自己,想看嗎?想 要衝嗎?好啊 但自己一個人?沒關係啦~不是說好要一個人體驗一些什麼嗎?就從小事開始吧 (話說,一直一直很想一個人的旅行,也不知道何時可以履約!!) 我其實是因為這是一部愛情片, 然後喜歡這部片的女主角,男主角也OK~ 另外,我聽了電影主題曲,很有感~可說是電影主題曲拉了我這一票,讓我進戲院 支持國片嚕! 聽說大家都哭得唏哩花啦~~~ 不免俗,我還買了四小包衛生紙進去哭,但我最後用了一包而已。 正題 我的感想(一直在逼自己寫下自己的想法) 角色 陳意涵真的是一個很真實的演員,看他演戲,就像是把自己真實那一面往外面推的樣子 如果人可以活得真實,一開始就可以的話,或許就會像他一樣,連演電影都那樣做自己 男主角 我是覺得他沒有到非常帥,但演戲卻讓他加分了,也是一個很自然的演員 女配 他的演戲出乎我意料好,挺過癮的,將女生那種我就是要做自己(雖然做自己也需要無傷才比較高善,哈哈) 影評(有雷) 男主角因為自己將死,卻因為擔心女主角因為他的離世而又繼續孤單 他選擇隱藏自己對她的心意,而主動替女主角佈局找老公的事情 另外,女主角也因為得知男主角的心願為 她可以晚年有人陪伴,可以嫁一個好男人 所以女主角也隱藏自己已經知道男主角將死的訊息,默默去假裝愛上某男,然後嫁給他 其實結局是更令我傻眼的 生命都會有起有落,心愛的人離開確實很難一時放下,但和另一半一起離開 真的是高善的選擇嗎?或許可以討論喔 因為害怕對方傷心,而隱藏真實的想法,會是真實的嗎?還是虛假的呢? 可能近期我會覺得,活得真實很重要,因為符合任何人的期望,或許都將自己拋在後面了 但每一種選擇都是可以的,這是人生的美好之處~@@

責怪他人與內心的陰暗

責怪他人,其實沒有面對自己內心的那個陰暗面。 某些時日,我持續好長時間,厭惡某個人。 某日,我持續對某人不斷批評,甚至說出對他不利的評斷,他就是一個XXX人。 某晚,我內心不感覺到平安,想為自己此行為找出口,或許有人能與我站一陣線上說:“對,你說得對,他就是一個不好的人。” 持續此習慣,並沒有讓我獲得平安,或者說,持續評斷他人並沒有讓我真正感覺到舒服。罵一個人不對,自己內心也冒了很多煙霧。 接著某晚,我發現原來,我不斷謾罵對方,其實真正問題的根源是我沒有面對我自己的選擇責怪他人是大過於這一個人真正那麼壞。 當我看見了這一點蛛絲馬跡,我問我自己說,這件事情在提醒我什麼?我到底沒有在面對我自己的什麼呢? 後來我持續書寫,挖掘自己背後的想法。從事件發生,看見情緒到找到背後想法:“原來對方做了某件事就是不對,他應該要怎樣做才對,他應該要照我期望走,他應該要如此。他不可以做不如我預期的事情,否則他就必須要被我一直責罵 ” 。除非他改變為止,但他又無法改變成為我要的樣子,我當然僅能一直謾罵他。 內心那一道,我必須要控制對方成為我要的樣子而導致自己不斷有情緒的樣貌不斷產生。 事實上,他人是我可以控制的嗎?我必須控制他?他必須被我控制? 內心上,我確實就是要控制他到我滿意為止。 但真實上,想要控制他人這件事情,本身也並不是件善的選擇。 但內心上,我還是持續地想對方就要是那一個樣子。 其實還蠻荒謬的,明明知道強求他人成為自己要的樣子並不合理,但還是這樣做了。或許認為對方應該要怎麼做會更好吧,或許我內心會有嚴格的標準,但事實上,上天真正的禮物,並非是真正的對錯,而是我們擁有的選擇,他有,我也有。這樣的自由的禮物,勝過於強求他人做出對的選擇吧。或許我們可以好心提醒,但強求對方,所求不成而不斷憤怒,苦了不是自己嗎? 因為強求他的要怎樣,回到核心,自己也是做出壞的行為了,自己又有什麼資格要求他人呢? 當我們謾罵對方的非善,多半也僅是彰顯自己,內心那一個想控制他人的非善的自己而已。 或許這會是一個禮物。

變色龍與本質的自己

近期因為在思考做 做自己與何謂真實的自己。 人在做自己的同時,總會有很多人與自己意見不合,總希望他人不要勉強自己。 人在做自己的同時,總會發現,不清楚自己的想法為何,而感到失落, 人在做自己的同時,總會發現,遇到許多不熟悉或困難的事情,問別人相對容易, 人在做自己的同時,總會發現,自己和別人有時候不一樣,而感到被排擠與孤單的時候,就想成為他人期望樣子,而掩蓋自己,漸漸也就這樣習慣了。 而我,近期已經接受自己那種奇怪與有點自閉的性格,或許不那樣討喜,卻確實比較接近那小時候低調與善於獨處的自己,總能和自己玩得很開心:自己騎腳踏車繞好幾圈家裡,自己躲在房間跳好幾小時的童謠歌,自己可以一個人走路回家,自己可以一個人去隔壁醫院跟護士阿姨攀談。 小時候的我,很獨立,也可以很享受與自己獨處的時光。但長大之後,我也漸漸羨慕那些因為外在與成績而被人喜歡的人,想透過一些方式被別人喜歡,想要成為某種標準下的棒小孩。其實這並沒有不好,因為都是一種選擇和體驗。 回過頭來,我真心問我自己,我是真心的想與這群朋友交流嗎?還是我對他們別有目的? 我是真心愛唸書嗎?還是我是為了被老師認可而念書?我是真心關心他人的幸福嗎?還是我是希望成為他人心中的好人或某種社經地位的人而努力做出某種樣子? 最終,我迷失了自己,為什麼呢?我做任何事情都有另外的目的,想成為別人心中的好模樣,想成為某種厲害人物,想成為一種有能力的人。當然我也失去真心愛人的能力,失去自我探索的能力,失去真心看見一個人該如何成為自己與獲得幸福的真正路徑。 我認為我選擇了這樣的體驗,而得到一些收穫,無論好壞,從此中反省,確實可以獲得美名,獲得很多喜歡我假象的朋友,獲得很多看似有效的諮商現場,但卻失去真正療癒的本質。 我無法欺騙我自己,因為我知道真正的我,喜歡探究與摸索我的生活,享受其中,並不是為了別人的期望,不是為了師長的期待,不是為了某個第一名,不是為了分數,不是為了也要和別人一樣有厲害作品,不是想要成為一位厲害與高效的諮商師,而是我真正知道做自己真實意義,與快樂的真實意義。因為空有的詞與實質的體悟是差得相當相當遠的。

見不得別人好X看見別人痛苦而感到開心

酸葡萄心態大家都聽過吧~?那為什麼會有酸葡的心理呢?覺得別人好就顯得我們不好、和別人比較若自己沒有進步或看起來比對方厲害,就代表自己不好且不喜歡此感受,認為人和人間理所當然要比較。 另一個心態,看見別人痛苦而開心。其實這句話說起來不太合人性,確實和上面一種心態顛倒,前者是看見別人好而不開心,後者是看見別人不好而開心。記得曾經看過一個youtuber說,他只要心情差,他就會去網路上看些比他還慘的人發生什麼事情,他心情就變好了,他感到很療癒。沒有想到自己變好是建立在他人比我慘這件事情上面。 或許拋開對錯,人確實會有這些心態,那是為什麼呢? 最近有一種新的體悟,與其花時間與他人比較,比好比差,倒不如花時間和自己比。因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比也比不完的,若將自己的力氣放在與他人比較,不就常常一下子開心,一下子不開心,或者開心與否要建築在他人痛苦之上。何不自己比昨天自己更好就誇獎一下自己,自己比昨天自己差就反省一下自己。而且跟自己比擁有都有清楚的標準,感覺就不會像是變形蟲一樣,因人而異,因外境而異了。你覺得呢?

原諒

你曾經 恨過一個人嗎?或討厭過人嗎?若有,原因為何呢?因他沒有信守諾言?或他與你原本想的不一樣?還是他騙了你的錢嗎?以致時至今日你依舊對他懷恨在心。 小編我也討厭過人,恨過人,但說實在這種感覺不太好受。聽過很多人說,原諒別人就等於原諒自己,原諒別人就是讓自己好過一些。但當自己說好要放下時,只要一想起對方對我們所做的就覺得怎麼可以就此饒過他,或內心想著對方的『不應該』,認定他們罪該萬死,是他們把我害得那樣慘。又若不是他...,我就...,落入強烈的 受害者心態。 回到第一段所講的,為什麼呢?為何如此的怨恨?為何明知放下比較好過,卻還是放不下呢?---都是別人害我的,都是別人的錯等等。 小編最近在想,其實我抓不是對方的想法也控制不了對方的行動,因為他擁有了自由,若是有終極實在,那就是人類所擁有最棒的禮物,他是自由的,同理,我也是自由的。我在想的是,我為何會受傷?舉例:他怎可以不真心?他怎可以騙光我的錢?他怎可以說到沒有做到?他怎會是這種人,他應該要對我怎樣才對啊。 但說穿了,別人要做什麼,從來就不是我們可以掌握的。即使他無惡不赦,我們依舊無法立刻改變他或制止他。因此,我們生活在這一個世界上,祈求不要遇到壞人與不要遇到主動傷害我們的人確實有點困難,也因為無法掌握,僅好問自己,那我可以掌握什麼? 我想了想,應該就是自我保護吧,以及復原力吧。過去我們可能因為不了解這世界的真實面貌,而期待這世界應該怎樣,或人應該怎樣,或某種人應該怎樣,而導致自己懷恨,但根本僅是提醒著我們,或許我們對別人好,別人不一定要對我們好~或許我們生活在世界上,信任他人是有可能會被攻擊的。但也不因此認定這世界很壞,人很壞,因為僅是他們的選擇而已,而我們也擁有選擇,就是因應這世界有更多的自我保護能力,復原力,也就是從中學習到什麼。因為,恨就是來自於,你怎麼不愛我? 但其實別人一定要愛我們嗎?他們其實有選擇的。背後或許是我們想控制對方吧,但為什麼你想要這種單一樣貌的愛呢?你想過了嗎?愛到底來自哪裡? 而涉及原諒的議題到底是一個惡果或提醒些什麼根源嗎?或許我們可以想想。

你以為的,從來就不是你以為的?快樂X真正需求

記得在大學時代閱讀《哲學的慰藉》〈缺錢時的慰藉〉此章節時,伊比鳩魯所提出的論點觸動我,內心藏著想要追求快樂的欲求。文中談到自然且必要的為構成快樂的根本。文中道出人總在追求的名、利為非不自然也不必要的。 我與他人都誤會快樂的本質了嗎?(這或許是值得可以討論的) 聽起來有些些諷刺,不得不承認我亦迷惘在名與利之中,好比想要有人知道我是誰、想要被認同,無論因為我的身份或我的某些條件;每當發現荷包並無法全然滿足欲求時亦會產生金錢焦慮以致不快樂。構思著,若多些錢能做我想做的事吧?就可快樂多一些吧?因此,現在的不快樂來源就是沒有名也沒有利:不被認同以及無法賺更多的錢。  說起來,我會不快樂就是因為這些非自然與不必要的名與利的欲求在作祟,而和伊比的論點比較起來。追求名與利根本就與快樂不相關啊~因真正讓人快樂起來的會是自由、思想與朋友。我頗為認同的,而更根本的快樂 應該是自我踏實努力與自我肯定。好比伊比說的能有所選擇,去過自己想要的人生,或許結果會有財富,但真正快樂或許在於你擁有自由選擇權。  反之,若有很多的財富與名望,若沒有自由、朋友與思想或許感到快樂的程度就很低了。 或許內心常常被情緒拖著走的生活事件,所觸動你的背後思想為何?那是你的欲望嗎?還是你長期累積下來的慣性與執念?這些根深蒂固的背後思想,真正帶給你快樂嗎?是否其實你以為的從來就不是你以為的呢?

關於我

快樂與善從來沒有離開我們,只是你的方向與方式對了嗎? 記得曾經對自己說,如果無法滿足他人的期望,我就什麼都不是了。現在看起來或許依著理性的內在聲音,告訴著我,如果可以滿足自己,找到內在的平衡,透過真正理性與踏實的腳步檢視自己生命的每一個步伐是否踏得心安理得,或許這就足以證明自己沒有在人群的聲音中迷失了自己。 你喜歡療癒自己與療癒人生嗎?若你也對自己的生活感到迷惘與困惑,或許你會從哲學的視野中窺探到專屬於你自己的面貌,並非是套用的生活模式,而是專屬於你的生活步調,我們沒有放棄自己理由,因為你擁有絕對的自由選擇權,僅在於你看見了嗎? 陳若吟 輔仁大學哲學博士。研究個人生命與敘事間之良性循環,長期關注心理學和哲學相關議題:情緒提醒與影響、想法、詮釋、真實的自我本質、生命的目的等等。核心為在生活體驗中發現自身根本的想法、深入挖掘、來回辯證與重新選擇善。 2018 年開啟哲學與繪本之間的理性邏輯與兒童趣味來開啟探究人的多元與神秘面紗。哲學服務:哲學駐點一對一對話、哲學與繪本工作坊。 ♦️本人為哲學諮商師非醫事人員,並無提供心理諮商、心理治療或相關醫療行為。

What is 「LOVE」?為什麼選擇滿足他人的期望來表達自己的愛?

關於我的想要不被滿足。腦中回憶起幼兒時想做什往往會被媽媽給遏阻,她對於我的想要,多半傾向或許可不用滿足的狀況,但媽媽是會照顧我的基本需求,我知道我母親是愛我的。 當我想要跟朋友出去玩,幼稚園想學習畫畫,或生活費想多拿一些零用錢等。但多半過多的慾望媽媽通常傾向拒絕我。或許是我選擇性記憶:內心認定媽媽忽略我的感受。 一種深刻的目的性手段的學習。直到國小階段,發現幾位同學成績優異即可得到老師認同後,我開始漸漸認為亦可利用挺會念書或模仿某些行為來獲得長輩認同。逐漸能理解若長成某種樣貌能得到別人的認同與肯定。例如:成績好、有才藝、靠外貌、靠成為同學眼中的好同學好朋友、擁有管理能力、符合老師需求與長輩需求。 一直以來都不認同如此做有什錯誤。身邊的人亦喜歡如此的我:有求必應。直到人生發生一些提醒後便開始思,感覺到快樂與我無關。往往獨自一人時,便缺乏動力。因不清楚自我的期待為何?(就撇除他人對我的期待來說),真心給自己肯定的次數?無比沮喪感湧現,我發現我無法肯定自己,同時更不想花時間去思考我自己我真正想要與需要的?以致於無法滿足我對自己的期待,以求進一步自我肯定。 近期的我正在思考的是?自己肯定自己比他人肯定自己來得重要嗎?或許理智上會說,當然自己肯定自己比較重要。但行為上往往還是後者。事實上,還是表示後者比前者重要。因行為還是最真實的內心狀態。那不選擇自我肯定原因為何呢? 1.      覺得很難。 2.      覺得沒有意義與不重要。 3.      覺得自我肯定不是愛,外求才是愛。自我肯定感覺不到愛。摸得到的碰得到才是愛。我習慣傾向認為:別人肯定我,別人符合我期望,擁有很多,以上才是愛。 進一步分析: 1.      自我肯定的後果:開始時會不習慣或感覺很少,因不知如何肯定自己?不太清楚標準為何?或許自我肯定有個方向,了解做此事,目的為何? 是否符合自己目標? 2.      別人肯定的後果:開始會立刻得到很多快樂,滿足他人往往目的明確,換句話說為較容易的。因滿足他人後,就沒有時間為自己了。久而久之,會覺得滿足他人是件好事,逐漸迷失自己。分不清楚,到底是為自己而做?還是為了自己的慾望而做。(慾望無窮無盡) 如果沒有過去的選擇怎會有後續的結果呢?一直在找尋的愛是真正的愛嗎?

「當你什麼都不是的時候,你剩下什麼?」

( 文/圖:輔仁大學哲學博士 / 哲學諮商與實踐工作者: 陳若吟)       某次問朋友說:當你已無法符合這社會期望與主流價值時,你感到快樂嗎?他說「不」,還有「悲慘」的感覺;繼續問說,「你所愛的人想要你給他某樣東西,你給不了時,你沒有辦法滿足他時,你感覺如何呢?」他說,「覺得自己很沒有用與很差勁,或者覺得自己不夠好」。最後問他說:「當他人滿不足你的期望時,你感覺如何」?他說:「很憤怒耶,他怎可不在乎我的感受,不為我付出呢」。 若將自己當商品販售時,可能感到一時快感。當有天,自己無法符合這社會期待,沒有外在價值時,你還認為自己還有價值嗎?而你愛你的人不再如你所願地滿足你,你還認爲,他愛你嗎? 筆者一直對於某些自己與夥伴 明知「自我肯定」很重要,曾某時半刻亦曾感到心靈上的自給自足,卻依舊選擇向外尋找某些肯定,而放棄自己為自己肯定的時間與體驗。        舉個案例,有個好姐妹跟我說,她曾經選擇一個人旅行,上網鑽研出國的事宜,獨自面對那些未知到最後實踐夢想,她感到莫大的快樂,每每回想也都無比的快樂,對她來說確實是踏實與快樂的並非稍縱即逝的。之後,一回到台灣她又著手那些既定事宜,好比固定和男友約會,陪他爸媽吃飯,朝九晚五的上班,想在工作上成為被認同的人,而她卻告訴我,她不知自己為何而做,只知自己該做,怕不做符合社會期望的事,她會感覺到莫名的不安。下班後,她又覺得無比空虛,她問我為何而做?感到迷惘,問我該怎辦? 筆者近期不斷地想,人往往明知什麼該做,什麼能帶給自身更多的快樂,卻選擇不去做與嘗試,而習慣在他人要求與肯定之中找尋自我,好比上癮般的瘋狂與沈迷,認真分析後,很可能為自己努力時間與活在他人期望中的時間中的比例會是1比9的差異,甚至是更多,而我總想「為什麼」?你的原因是什麼呢? 「當我什麼都不是的時候,我剩下『什麼?』」這個時代變異萬分,一不小心可能與時代的潮流驅離,或成為他人眼中的廢物或沒有價值的人,又或會被質疑,你怎可以這樣做呢?每個人確實有可能面對這社會的評價與論斷,甚至被現實社會淘汰,這並不是沒有可能的,更因要生存下來,選擇壓抑自己真實的想法。 筆者深信在瞭解與展現真實的自己,為自己努力與不求回報的自我肯定確實難能可貴,這是需要花時間去好好疼愛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