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1的文章

專注於自己的提升

提升這事,很多地方皆可提升,提升是唯一目標其他皆不重要,別人要不要提升真的不重要,別人要吵要鬧,真的沒那麼重要,那僅是代表別人的選擇而已 凡事丶凡地皆有可學習丶成長之處,提升是唯一該專注的事,至於其他真的不重要~😊

做自己

其實很久以前,許多的生命皆是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該如何努力完成自己的旅程,只是要記得初衷這件事情是因難的,因為記得那個最有動力,躍躍欲試的自己,確實是需要很大的決心, 但我依稀記得自己渴求那內心的平靜是找尋的答案,或許經過許多的不平靜的人,更能明白平靜的可貴。 平靜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忘記注意內心的聲音,內心的平靜才是真的平靜,追求平靜是與自己有更多的相遇,背離自己的追求,到頭來皆是一場空 By the heart

不接受自己

人矛盾在於 有時候不順服別人感覺會失去愛。 但順服别人之後,沒有了自己。 總覺得重要他人的聲音是重要過於自己的, 但丢了自己的人生,是誰的人生呢

哲學諮商實踐的挑戰----邏輯基礎療法(LBT)----6-5第五步: 找到駁斥前提的解藥

如果我們可以思考現況如何,而非必須如何,可以幫我們對現實感到安全感, 如果一直堅守必須要如何,則終將不滿足。因為現實是不完美的,現實是每一個人都是自由 的,他有他的價值觀,你也有你的,而人的獨特性或許才是這世界挺美好的一件事。 因此,我們可透過「放棄」不切實際的必須,強求特定對象總是要認同你。 最後,培養對現實的安全感,一旦能夠習慣此,則培養重要德行。 在邏輯基礎療法中,稱為  形而上的安全感 。 努力不再強求不可能的完美。👈👈👍 以上參考:邏輯基礎療法專業認證培訓手冊 另 因此形而上的安全感是一種解藥,大家也可以想想你常常有的必須是符合現實嗎? 例如: 我老公必須要很愛我 主管必須要認同我 同事必須要聽我的 這些符合現實嗎?機率高或低? 這種必然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大家繞著你轉,你繞著別人轉?這樣子適宜? 或不適宜?怎會選擇這樣慾望,且被這樣慾望牽動呢?

哲學諮商理論與實務_ 邏輯基礎療法(緣起)

最早當代哲學諮商師1981年開始執業, Cohen (邏輯基礎療法創始者) 開始於1985年執業, Cohen與其同事保羅 沙爾基(Paul Sharkey)一起創立「美國哲學、諮商與治療協會(American Socoety for Philosophy,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主要用來讓大眾了解,哲學智慧和方法可以用來解決日常生活發生的心理問題。 以上參考亞里斯多德如何做 更新於頁31,持續更新中。

哲學諮商實踐的挑戰----邏輯基礎療法(LBT)----6-4第四步: 駁斥當事人的非理性的前提

練習駁斥一個非理性前提 我必須擁有所有生命重要他人的認同 如何做呢? 首先, 我們一起來思考「現況如何」?而非必須如何~ 請問想要重要他人都認同,是可能的嗎?比如說我的重要他人如果有 爸爸、媽媽、某位同事、伴侶、小孩~ 要這5個人都認同我這個人,是有可能嗎? 其實有可能的,因為家人可能基於家人,伴侶也可能是,小孩或許可以因為尚未有足夠意識可 能會支持,但同事呢? 同事可能可欣賞你這個人,但他不一定會認同你的行為, 同事也有可能不喜歡你,他就不可能認同你的行為 由於喜歡一個人與否,支持一個人行為與否涉及一個人價值觀,但別人不認同你的行為, 可能僅是不符合他的價值觀而已,因此不接受你的行為或人,但事實上那是他的價值觀, 而你是保有你的價值觀而已,難道要每一個人的價值觀都一樣嗎?那是否這世界人都太單一價值呢? 因此,要這5個人都認同你是可能的,但確實有不可能機會發生,所以「要這5個人都認同你,確實並非一個必然的前提」。

哲學諮商實踐的挑戰----邏輯基礎療法(LBT)----6-3第三步(小插曲)

在前一篇第三步驟,已經有看見確認到三個非理性的前提。 來小小回顧一下: 1.我做不到 2.我不允許失敗(強求完美) 3.責怪自己(我不夠好) 因此,我們來小小的看一下,這些情緒與事件背後的謬誤是什麼呢?以及我們寫一下克服這些謬誤可以採用的解藥:  橘色(超越德行) 是什麼呢? 1. 我做不到--->態度保守或拒絕表露個人情緒、行為或阻礙性的「做不到」,使個人無法發揮創造性潛能。 節制(自我控制) 2.我不允許失敗(強求完美)--->要求,需要外在現實符合個人主觀慾望或偏好。 形而上的安全感(對現實安全感) 3. 責怪自己,我不夠好--->貶抑自己。 尊重(尊重自己) 以上先記錄一下,至於我們怎樣去理解這些德行,則需要透過理解、思考、生活體會與實踐中去落實。 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