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0的文章

發現自己

很多時候是傷心的,因為事實是如此,當我們長成某個樣子,在往前走的同時,並不是那樣的容易,只能hold住自己的樣態,不至於讓自己變形,嘗試去前進、去落實自己,其實總會有方法的,當你願意去嘗試的時候,至少是在擴展,而不是在停滯或屈就! 當我知道我自己的核心(我知道怎麼樣做,自己會最自在、最快樂、且是靠自己的力量前進與自己反饋給自己時)這由內而外的自我肯認機制是自給自足的。 往往卻是很陌生於如此的方式,沒有習慣用這樣自我接近的方式與自己相處,往往做了些什麼,總僅是為了別人的肯定,或滿足世俗價值。而為何是沒有是為自己而做的,問問自己滿意了沒?其實自己和自己的這一條線是最該優先被滿足的 1.  知道自己要做一件事、目的(要找找); 2. 行動; 3. 體悟、體察、感悟、心得都好; 4. 問問自己滿意嗎?肯定自己的努力; 5. 下次可以再努力的地方! 對人類來說,也對我來說「自我實現:為自己目標努力、行動、自我肯定、體悟、反省、再更好」這不是條習慣的路 多半做某件事,慣性是外求認同的、為別人的目標而做。 慣性一向皆是最難修正的。 且當我們不知道為什麼要修訂?且又常常被外在制約同時,要跳脫本來就很難。 持續不斷地意識到自己要的,為自己而活,唯有如此屬於自己的光,才不會滅。 |案例·CASE | 小明是位可愛的小朋友,喜歡做很多種的學習,在眾多媽媽提供給他的多元才藝裡面,其實有他最喜愛的,他也常常想多所鑽研,他也很享受接觸這項才藝時的過程。他喜歡烹煮東西,研究吃的。其實他的母親給予他充份多元的探索,而小明也找到他愛的事物:烹飪。這也是他探索到自己的一部份,我們總能在我們的經驗中去了解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這樣的持續探索自己的方式是要持續不斷進行的。 | 哲學諮商分享| 1  . 情緒背後的原因     情緒E(悶)=事件O( 日常生活)+評價R( 沒有真正快樂) 2 . 情緒中找 邏輯     若O則R (伴隨情緒:悶)     若在日常生活(O),則沒有真正感受到快樂(R).      表示只要生活就都不開心與悶。 3 再往後挖更深的三個想法?    1)想要生活快樂    2)快樂很重要    3) 沒有快樂人等於死亡      4 找解藥    思路:何謂快樂?    如何定義「快樂」?    1)外界的如我所預期    2)努力有所獲    3)持續滿足自己內心的目

關於 「懶惰」

  關於 「懶惰」 ❤ 分享一: 懶惰好比是完成責任的殺手, 舉例:今天你打工一天賺 1000 元的責任就是清掃 10 片大廈玻璃,卻因為懶惰僅完成 3 片。 懶惰會讓自己沒有動力、沒有進度,對完成責任沒幫助! 克服懶惰的方式即是從完成一個個小事去覺察那個打從心底的每一個小快樂! ❤分享二: 每次有懶惰的念頭,就像是一次次的考驗一樣,是要選擇天使還是魔鬼? 若一次懶惰就形成一次懶惰的慣性, 若一次的克服懶惰又一次的往前。 舉例: 面對一個不熟悉的領域,好像是一面牆的考題需要解碼或尋求解答,一個面對牆的人類,他可以選擇回頭不面對,又或者面對之後開始去解題,通常面對後的狀況都會是前進一步,哪怕僅是一小步都會比沒有面對來的多了一步。 懶惰就是從一點點點點的小事開始累積的,本來很小的事情可以累積成慣性就是因為逃避慣了,就會形成真正懶惰,但事實上每一次都面對就好。 ❤分享三: 懶惰就想是「往下沈淪」群聚的概念,逐漸的會更加沒有力量,因為身邊的人也會一起的狀態,久而久之,會有種更難翻身之感。 舉例: 當我在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當我想做,偶爾會有一個邪邪的聲音,又或者說天使魔鬼會交戰,會有一個聲音在當你要有決心時,牠會跟你說:不要做了啦~逃避吧! 但事實上,有些人就是喜歡面對事情逃避又或者不去正視它,這是有這樣的人的,但事情就是依舊沒有解決。 而當你夠清楚你要的是什麼?看著向上的目標,即使這些誘惑出現,「不要做了拉,休息不是很好」。你也會知道你要的,而努力去完成之。 —— 😇哲學諮商小分享 / 邏輯基礎療法中談的情緒推理。 E = O + R 。 情緒=事件+評價。 首先。 哲學的工作會協助找出邏輯 若 O 則R(蘊含情緒) 或,可從R中去分析合理性去修正自己。 舉剛剛案例: 一 懊悔=面對工作逃避+我是一個懶惰鬼。 若面對工作逃避,則我是一個懶惰鬼(蘊含懊悔情緒) 二 關於我是一個懶惰鬼,哲學人可以從評價(我是懶惰鬼)開始做反思工作。 而當反思愈深刻,修正的可能性愈高。 我自己的體悟, 其實生活中還挺常因為懶惰而懊悔,還蠻常會因為 覺得自己做不到,懶惰而逃避。 但懶惰確實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反而加深問題。 職場中雖然有所謂的責任,做好自己本份。 但面對自己本份的時候,全力以力,從中學習是重要的,讓自己精進絕對有好沒有壞。

哲諮小體悟 - 不願意聽別人說話

嗨大家好, 你也有大家在開會時自己呈現出大放空狀態嗎?或者是不願意真心去理解別人所說的話,自己說自己對的時候嗎? 筆者我呢?也是屬於一個偶爾會呈現出這狀況的時候(但不是諮商的時候,請放心) 這次想透過哲諮方法中的情緒推理做演練示範給大家看 情緒( E)= 事件( O)+ 評價( R)( 我的想法與判斷) 舉例 納悶 = 開會中自己大放空 + 我為什麼不願意理解別人(不願聽別人說話)   雖然當諮商師如此久,我還是很愛從生活小事件中去反省丶反思自己的想法並從中修正,讓自己更好! 回歸到 E = O+R 若 O ,則 R 如果我在開會時( O ),則選擇不咡别人說話( R ) 我認為我該修正如此心態,因為自己是與會者,該完成這會議的責任,盡一份力, I 至少用心完成該討論議題。 因此,我的小體悟: 有時過去習慣可能是在會議中大放空,但成人該是完整此會議中的責任,且真心的完成之。 有時其實人是很純粹的,想在會議中去做好自己的本份,卻有時因為過去的自己習慣了自以為是丶此會議假裝與我無關,事實上就是逃避屬於自己該完成的責任。 當每個人全然的去理解自己時,做自己的時候,即也是能全然去聽别人,因為自己是自己了,更能透過外境去知道别人的狀態,這樣的理解他人是帶著知己的狀態,就更能明白什麼樣的自己該做什麼! 若下次開會時,能盡自己的本分去聽丶去說丶去討論! 不管怎樣的場合,用心我們都會知道該怎樣展現最佳的姿態! 用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