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輔仁大學哲學博士 / 哲學諮商與實踐工作者: 陳若吟) 某次問朋友說:當你已無法符合這社會期望與主流價值時,你感到快樂嗎?他說「不」,還有「悲慘」的感覺;繼續問說,「你所愛的人想要你給他某樣東西,你給不了時,你沒有辦法滿足他時,你感覺如何呢?」他說,「覺得自己很沒有用與很差勁,或者覺得自己不夠好」。最後問他說:「當他人滿不足你的期望時,你感覺如何」?他說:「很憤怒耶,他怎可不在乎我的感受,不為我付出呢」。 若將自己當商品販售時,可能感到一時快感。當有天,自己無法符合這社會期待,沒有外在價值時,你還認為自己還有價值嗎?而你愛你的人不再如你所願地滿足你,你還認爲,他愛你嗎? 筆者一直對於某些自己與夥伴 明知「自我肯定」很重要,曾某時半刻亦曾感到心靈上的自給自足,卻依舊選擇向外尋找某些肯定,而放棄自己為自己肯定的時間與體驗。 舉個案例,有個好姐妹跟我說,她曾經選擇一個人旅行,上網鑽研出國的事宜,獨自面對那些未知到最後實踐夢想,她感到莫大的快樂,每每回想也都無比的快樂,對她來說確實是踏實與快樂的並非稍縱即逝的。之後,一回到台灣她又著手那些既定事宜,好比固定和男友約會,陪他爸媽吃飯,朝九晚五的上班,想在工作上成為被認同的人,而她卻告訴我,她不知自己為何而做,只知自己該做,怕不做符合社會期望的事,她會感覺到莫名的不安。下班後,她又覺得無比空虛,她問我為何而做?感到迷惘,問我該怎辦? 筆者近期不斷地想,人往往明知什麼該做,什麼能帶給自身更多的快樂,卻選擇不去做與嘗試,而習慣在他人要求與肯定之中找尋自我,好比上癮般的瘋狂與沈迷,認真分析後,很可能為自己努力時間與活在他人期望中的時間中的比例會是1比9的差異,甚至是更多,而我總想「為什麼」?你的原因是什麼呢? 「當我什麼都不是的時候,我剩下『什麼?』」這個時代變異萬分,一不小心可能與時代的潮流驅離,或成為他人眼中的廢物或沒有價值的人,又或會被質疑,你怎可以這樣做呢?每個人確實有可能面對這社會的評價與論斷,甚至被現實社會淘汰,這並不是沒有可能的,更因要生存下來,選擇壓抑自己真實的想法。 筆者深信在瞭解與展現真實的自己,為自己努力與不求回報的自我肯定確實難能可貴,這是需要花時間去好好疼愛自
你喜歡療癒自己與療癒人生嗎?生活感到迷惘與困惑,或許你會從哲學的視野中窺探到專屬於你自己的面貌,並非是套用的生活模式,而是專屬於你的生活步調,我們沒有放棄自己理由,因你擁有絕對的自由選擇權,僅在於你看見了嗎? 陳若吟 輔仁大學哲學博士。研究個人生命與敘事間之良性循環,長期關注心理學和哲學相關議題:情緒提醒與影響、想法、詮釋、真實的自我本質、生命的目的等等。核心為在生活體驗中發現自身根本的想法、深入挖掘、來回辯證與重新選擇善。2018年開啟哲學與繪本之間的理性邏輯與兒童趣味來開啟探究人的多元與神秘面紗。哲學服務:哲學駐點一對一對話、哲學與繪本工作坊。 ♦️本人為哲學諮商師非醫事人員,並無提供心理諮商、心理治療或相關醫療行為。 預約方式:philocouns107@gmail.com * 2021年活動-每月網友提問互動* 寫信到philocouns107@gmail.com 或 網誌留言 1. 每月抽一個網友提問 回答。 2. 將分成以下回應方式 1) 依諮商師個人體悟回應 2) 哲學諮商方法回應